探秘天喜床博物馆:穿越时光的床榻之美
来源:缙云发布
发布时间:2025-06-27 10:00:00
近日,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床》一书引发广泛关注,书中收录的多张天喜珍藏古代花床照片,让神秘的“天喜珍藏百床馆”再次走进大众视野。这些古床不仅是家具,更是历史与文化的承载,它们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?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喜珍藏百床馆,探寻其中的奥秘。

天喜床博物馆坐落于壶镇镇乐业广场,占地面积达7000平方米。馆内珍藏着150张来自不同年代、风格迥异的古代花床,每一张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。步入博物馆,一张张雕工繁复、技艺精湛的古床映入眼帘,令人不禁惊叹于古人的非凡匠心。
眼前这张民国时期的“双叠立檐步步高五进式拔步床”,堪称馆内“明星展品”之一。虽历经岁月洗礼,其温润光泽依旧动人。该拔步床结构独特,共分五进(层),每进升高一步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各进均设有拱门,其上雕刻着戏剧人物故事、珍禽瑞兽及奇花异草等纹饰。尤为特别的是,雕刻画面的底衬采用了白色细屑,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,色调格外明亮、醒目。
天喜珍藏“百床馆”负责人吕小静介绍道:“此床为一件清代晚期至民国初期的‘五进床’。其设计独特,每进空间可容纳两名士兵守卫主人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‘五’是一个备受推崇的数字,诸如‘九五至尊’‘五子登科’等典故皆蕴含深厚的美好寓意。”
馆内另一珍品是极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婚床“百子床”。它集艺术性、文化寓意与精湛工艺于一身。床身以百子图为主题装饰,生动刻画了一百个形态各异的童子,寓意“多子多福、家族兴旺”,深刻反映了传统宗法社会对子孙绵延的重视。
吕小静还告诉记者:“经仔细清点,床体雕刻有百名童子形象。童子面部现呈深色,而身体部分仍可见贴金痕迹。据考,其面部原应贴银,因年代久远氧化变黑。可以想见,此床原貌当极为华美。其上还精雕有一对金童玉女,以及众多‘囍’字纹饰,表明此床乃婚嫁所用,寄托了时人对新人美满生活的殷切祝福。”
展馆中还有各式架子床,包括飞檐形式的四柱架子床和六柱架子床。其形制多样,有踏板式、八字门式、圆洞门式等;品类丰富,涵盖婚床、小姐床、和合床、百子床等。这些花床的精华之处,还在于其醒目突出的“额匾、床联、诗对”。内容多选录富有诗情画意或深刻寓意的文学典故、经书名句,并采用名家书法文字镌刻,寄托着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。这一张张古床,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在社会礼仪、道德伦理、哲学思想以及地域民俗、婚俗信仰、生态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厚积淀,是民族精神与生活智慧的立体载体。
聊起收藏的初衷,吕小静解释道:“收藏此类古代花床,初衷在于保护这批珍贵的中国古典家具遗产,以期后世子孙能够亲见其风采。馆藏每一件花床皆为孤品,其上繁复的雕刻生动呈现了众多脍炙人口的典故与寓言,如《三娘教子》《李白脱靴》《孔融让梨》《空城计》等。这些花床不仅是精美的工艺品,更是研究中国古代民俗、文化、婚姻观念及爱情伦理的重要实物载体。”
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并珍视古床文化,天喜珍藏百床馆始终致力于古床的研究与保护工作。此次由濮国安教授编辑,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《中国床》,正是珍藏馆多年研究成果的重要结晶。书中详尽介绍了古床的历史演变、工艺特色及文化内涵,辅以大量精美图片,让读者得以直观领略古床的艺术之美。
谈起《中国床》背后的故事,吕小静说:“濮先生是中国古代花床及家居研究领域的专家。本馆在收藏的同时,亦怀有弘扬中国古代花床文化的愿景。基于共同的理念,双方达成合作,遂编纂此书。该书作为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古代花床的专著,将成为后世了解与研究该领域文化的重要文献。”
转载请注明:缙云发布
信息来源:文/吕癸蓉 图/林枫涛
编辑:陈翊
编审:虞萧逍
监制:胡释予